I’m a cyborg, but that’s ok (2006) by Park Chan-wook​​​​​​​ 

第一章:“But that’s ok.”

那是高考前一年的冬天,我還記得那是12月底,幫朋友忙參加了一個活動,負責帶隊玩遊戲,活動前一天,朋友說:「我們已經為你安排了一個很踏實聽說也很帥的男拍檔,明天不用謝謝我們喔。」

我一看他的英文名字,是一個我沒有見過,也不會唸的名字,心想這個男生會不會有點做作呀?然後我們的第一通電話的第一句,就是:「你好,你的名字這麼唸呀?」

活動當日,我們初次見面,第一眼已經嚇呆了(不是因為他帥,其實當時他沒有很帥),而是因為他穿的跟我幾乎一模一樣,同一家店的黑色polo shirt,灰色長褲,還有同一個品牌的手錶,而這些年來,我沒有再遇到過其他人戴那個品牌的手錶。旁邊的人都說怎麼這麼巧呀,然後那個叫我來幫忙的朋友悄悄在我耳邊說:「怎麼樣?沒有介紹錯吧?」

我的「拍檔」,至少比我奇怪十倍,他經常要擺出一個很酷的狀態,但他的笑話比誰都爛:他褲袋裡塞滿了一枝枝小棒棒糖,不斷請人家吃,他說那是因為他自己喜歡吃;他在活動期間經過便利店,喊著要買一份報紙沿路看,因為那是他的「精神食糧」。我一直在心裡暗忖,這人到底是哪一卦的?

故事就是由一連串巧合展開的,活動中跟我們組的小夥伴們閒聊的時候,他問:「我們應該同年吧,你大還是我大?」我得瑟的說,我一月生的,應該比你大吧。他說:「我也是一月生的。」我是1月6日喔。「我1月5」。

然後,我有好一陣子想不到該繼續說些什麼。

就這樣,在18歲生日的前幾天,我認識了一個怪咖,but that’s ok.

圖片是我其中一部最喜歡的電影,朴贊郁導演的I’m a cyborg, but that’s ok(再造人之戀/機器人之戀)。

Happily Ever After (2004) by Yvan Attal

第二章:怪咖來電

幾個月後的某一個深夜,他打來,我躲到浴室接聽,心想講一陣子應該沒問題吧,沒想到講了好幾個小時,我站到累了就開始坐在馬桶上跟他聊,多奇怪的畫面啊。

大概我們總較容易跟陌生人分享秘密,那一晚,對彼此還算陌生的我們,用一通電話把自己的家庭、朋友、興趣、夢想和恐懼統統說完,不是那種面試時說的經過修飾的話,而是很赤裸的把心裡的想法,哪怕是奇怪或瘋狂的,都透過話筒跟對方分享。

他說他只跟媽媽同住,我說我也是;然後我說我最疼外婆,他說他也是;他問你有聽過周杰倫的外婆嗎?我說我(當時)最愛周杰倫。他說以前MP3機只能存十幾首歌,他的歌單全都是周杰倫的歌。我說我也是。然後,我說有時候在想自己是誰,是如何來到這個世界的,都會覺得感覺很奇怪,想著想著時間都好像變慢了,他笑說:「就像頭文字D裡的周杰倫那樣嗎?」

他說他總會很好奇犯罪的感覺,我說我也是,但當然不敢做犯法的事,倒是在街上經常想捉弄人,試過在玩具反斗城偷偷關掉所有展示用的小電視機(不要學)。他又笑了,説他喜歡看cult片,因為從中可以看到許多瘋狂的事,在現實生活中只敢想像,不能實踐的事。

那你有什麼cult片推介給我呀?「感官樂園很不錯。」

就這樣,一部一部的看直到現在。

送上電影Happily Ever After的劇照一張,電影情節不怎麼樣,但Charlotte Gainsbourg很美,Johnny Depp也很帥,整部電影最浪漫的幾分鐘,成為了Creep的MV,講述兩個陌生人在唱片店的邂逅。

“When you were here before, couldn’t look you in the eye.”
​​​​​​​

3-Iron (2004) by Kim Ki-duk

第三章:無重之重
「你有聽過感官樂園嗎?」
「大島渚?」
「不,那是感官世界,感官樂園是韓國片,看完之後我才發現韓國電影已經超前至少20年。喜歡奇怪事物的你一定要看!」

抱著半信半疑的心態,我終於把這部電影找來看,這部電影的譯名真有夠多,但其實每個名字都取得不錯(總比把Snakes on a Plane翻譯為飛機上有蛇好)。

空房子用來形容電影前三分一最為貼切,講述男主角偷偷闖進一間又一間的空房子,嘗試詮釋一個個陌生人的生活面貌。

隨著劇情發展,男主角在一間空房子發現了女主角,女主角既美豔又可憐,不忍她再被老公欺凌,他們寄居於各色各樣的空房子,從此一個人的生活變成兩個人,這部分我想就是空屋情人吧。

男主角因事被囚禁,期間練成隱身之術,所謂隱身,即躲在別人的盲點中,不被人發現。逃獄後,他回到女主角與其丈夫的家一起生活,丈夫看他不見,他跟女主角同站在一個秤上,體重歸零,兩個人遂融合為一個人,一個似乎不存在的人。

這個看似兩人實際三人的局面,是他們的感官樂園,各取所需,相依相生。於我而言,這部電影也是我的感官樂園,對白只有短短幾句,每個鏡頭分開來看也不算特別,配樂沒有讓人很深刻,但種種平淡加起來,竟然成了一部我只看一遍卻一輩子難忘的經典。

轉眼已經2018,我還是沒有找到一部相似的、可以作對照的(主流)港片,這部電影是2004年發片的,它能不能超前20年現在還言之過早,但超前14年肯定跑不掉。

有興趣的話也可以聽一下Spiritualized 的 Ladies and gentlemen we are floating in the space,一同感受無重之無,無重之重。

“All the time until I die we'll float in space, just you and I. “

Echoes of the Rainbow (2010) by Alex Law

第四章:怪咖與不怪咖的電影

我問他:「你到底有多奇怪?」
他說:「我弄傷手指頭的話,會吸自己的血,血的味道很不錯。」
我說:「我也是。」

我們看的第一部電影,卻不小眾也不奇怪,是那陣子幾乎每個香港人都會想看的歲月神偷。

比起一般懷舊電影,它多了一份疑幻似真的感覺,感覺那個時空,好像是老香港,卻又一點想是未來的香港。劇情其實沒有很特別,但有些對白我卻一直記得,比如「做人重要信」,「鞋字半邊難、半邊佳」。電影把中學戀情拍得唯美,也把上一輩基層的甜酸苦辣娓娓道來。

我向來眼淺,有好幾幕看得我熱淚盈眶,那時我用餘光發現他默默地找出紙巾,準備要遞給我,動作有點笨拙、有點緊張,讓我心裡偷笑起來,然後他因為不見我流淚,所以又把紙巾偷偷收起來了。

其中一幕,我印象最深,也最心疼。片中奶奶說把苦海填滿,就能跟離去的人重逢,因此小弟弟就把自己偷來的珍貴的東西,一件又一件的投進了大海。先不說之一幕的政治意味,一個小小孩用行動表達對親人的思念,確實很感人。

現在的永利街已經物是人非,現在的男拔萃也多了許多新建築,現在香港手工鞋也已經式微了。

而八年後的我們呢?

只能說,歲月才是最大的小偷。

The Artist (2011) by Michel Hazanavicius

第五章:聽說
從那通長電話開始,我們幾乎每天都有傳短訊,上課時偷偷傳,下了課拼命傳,聊了些什麼現在已經忘了許多,大概就是報備一下生活,分享一下每天有的沒的事吧。

因為高考的關係,下課不是去補習就是去圖書館溫習,知道我行蹤的他,偶爾也會在不同的地方跟我「偶遇」。比如說,有一次上補習班,他坐在我後方,下了課我想轉身跟他講話,他已經用快腳程離開課室了。

然後,有一次在圖書館,我跟他傳短訊說我有點不舒服,午餐過後桌子上就出現了一瓶750毫升的水和喉糖。好不容易終於找到他,跟他一起乘地鐵回家,他卻一直不講話,其實我們之間的沈默不算尷尬,只是我好奇他會跟我講些什麼。

「你為甚麼都不講話?」
「我開心的時候都不想講話啊。」
「那就是說,你現在很開心?」
他又沈默了,我真是拿他沒辦法。

每一次他靜悄悄的出現或離開,同行的朋友們都覺得這個男生好奇怪,我倒覺得他的蠻可愛的,不過一想到他會不會正在某處偷偷看我的時候,還是會覺得他變態,可那也算是另類的浪漫吧。

關於沒什麼對白的電影,除了空房子還有The Artist,電影背景設定於二十年代的荷李活,一個默劇盛行的年代。男主角遇上了熱情的女粉絲,兩個熱愛電影的瘋子擦出了許多火花,而女粉絲的熱情一吻也讓她成為的荷李活的新星。

隨著技術的進步以及觀眾口味的轉變,電影開始加入對白,男主角因為堅持拍默劇,被當時的影壇評為「失敗」,但是苛刻的人們,大概想不到在2012年,這部電影會被奧斯卡評為大成功吧?這部電影雖然沒有對白,但所有情緒都很到位,證明沒說出口的話,只要有足夠的誠意,別人一樣聽得懂。

八年前的我應該會選擇插入周杰倫的你聽得到,不過今天不如介紹一下Alt-J吧,Alt-J有一首歌叫3WW,歌詞的意思大概是「我愛你」這三個字被說得太多會失去意義,倒不如用自己的方法表達愛。

“I just want to love you in my own language.”

A Trip to the Moon (1902) by Georges Méliès

第六章:今夜月色很美

人家都說曖昧是最值得懷念的時光,而我們之間好像沒有曖昧,因為打從一開始我就肯定他是喜歡我的,只是向來迷惘的我花了好幾個月才決定要如何回應他。

有一天凌晨,我傳短訊跟他說:「糟糕了,我發現我好像喜歡上你。」其後某日,正值中秋時分,我們看完電影後去了公園散步,坐在公園的椅子上,他突然說:「今天的月亮很美」。我說是啊,然後他就把我的頭靠在他的肩膀上。就這樣,以後就有了看電影的伴。

Hugo(雨果的巴黎奇幻歷險)中有一幕,講述主角們在家裡播放A trip to the moon(月球旅行記)的膠卷,當時我才知道那是世界上第一部電影(當然這很視乎你如何定義電影),它沒有我想像的一板一眼,視覺及意識上的瘋狂可以說是完全出乎我的預料,應該也算是世界第一部cult片吧?(這也很視乎你如何定義cult片)真想不到讓人沈迷的電影世界,竟然是由這樣的一部怪電影所開展的。

而那天那個又大又亮的月亮,恰巧也是我們電影以及人生之旅的開始,雖然我當時根本無法預料兩個怪咖所過的日子是怎樣的面貌。

去年在報紙看到一個關於夏目漱石的故事,他叫學生翻譯I love you,有學生說「我愛你」他說不好,應該翻譯成「今夜月色很美」,沒想到不按牌理出牌的他,誤打誤撞變成了幾秒文學家,而我則有幸親耳聽到最委婉浪漫的表白句子。

然後當晚第一次牽手的下一瞬間,有一個(在晚間)戴太陽帽的女士跑過且拍了他的頭一下,我還沒搞清楚狀況她已經跑走了。他說:「天啊,是我媽。」

沒關係,當晚月色依然很美。

“We're lying on the moon.
It's a perfect afternoon.
Your shadow follows me all day,
making sure that I'm okay.”
-The Moon Song
(推介由Scarlett Johansson唱的版本,順道回味一下Her)
第七章:留下來陪你生活

高考那段日子,其實沒有寒窗,沒有苦讀,也沒有很難熬。每天的行程幾乎一樣,我們在地鐵站2號月台車尾的位置集合,然後一同前往圖書館溫習。

溫習的時候,我們幾乎都不說話,當然遇到難題時,還是可以小聲討論一下,有時候他也會叫學霸同學過來一起討論。那時的圖書館,回想起來是個很有意思的社區,裡面有許多認識的朋友,也有許多不認識但因為每天相見而變得面善的人,比如有一對情侶經常肆無忌憚的熱吻,而當我認識了那個女生的時候,他們原來已經分開了。

為了讓溫習的位置不被人家搶走,午餐一般吃得很倉促,但不論如何那也是我們可以隨意交談的珍貴時光。跟他說話讓我感到滿足,因為他沈穩而且情商很高,透過他細密的心思我總能得到最適切的建議。

最難熬的日子,反而在高考後。我沒有對自己的成績有太大的期望,但結果還是讓我失望,在學校打開成績單的那刻,我收到他的短訊,他考得很不錯,我很替他驕傲,卻高興不起來。

離開學校去了他家,我們坐在沙發上,什麼也沒說,然後他哭了,他說他替我不值,他說一直以來如此努力是為了和我一起上大學,現在他也高興不起來。

這些年來,他只哭過那麼幾次。

後續的一個星期,我不吃飯不睡覺,我有點厭世,雖然意識到要盤算出路,但腦袋連思考的餘力也沒有。我甚至說了許多幼稚和傷人的話,比如叫他離開我,因為我覺得自己有點不對勁,而他並沒有離開,反而說要陪我看醫生,陪我吃飯,陪我直到我好起來,陪我到老。

我沒有看醫生,但卻真的有好起來,輾轉也考進了大學,唸心理學時才發現那時候的症狀,都是早期抑鬱症的症狀。至於是怎麼樣的陪伴才能把一個人從抑鬱症的邊緣拉回來,教科書倒沒有提過。

除了那些怪電影,其實我也喜歡Pixar的卡通,而且幾乎每一部都能讓我哭。人生的第一部應該是怪獸公司吧?Boo跟Sullivan(Kitty)之間的感情讓我特別感動。那時候他也胖胖的,我總笑說他像Sullivan。

然而我好像沒有告訴他,我覺得自己也像Boo,有他的日子我才快樂,是他從惡夢中拯救了我。

黃品源的留下來陪你生活大概最能描述我當時的心情吧?而我最喜歡的,就是張懸的這個版本,平淡而動人。

「我想留下來陪你生活
一起流點汗 再唱唱歌
我想留下來陪你生活
故事不要多 只要精彩就足夠」

感謝他當時的陪伴,讓我有了留下來的勇氣。

Seven Psychopaths (2012) by Martin McDonagh​​​​​​​

第八章:幽荷李活一默

每年在三月的某一天,他總會拿來一本電影節的小冊子,然後我們一起挑想看的電影。

挑選電影的過程簡單而隆重,我們先圈起有興趣的電影,然後再按照放映時間和地點編排行程。有了經驗後,也會上網查找當中哪些電影已計劃在香港發行,當然那些電影就可以晚點才看了。有些電影我們一起看,也有些電影他怕我受不了所以要獨自看,例如園子溫的Cold Fish。

電影票公開發售當日,我準時去買票,準備好每場電影的編號,逐個報給售票員聽,然後拿著一大疊電影票高高興興地回家,學生票價真有夠佛心,看多少部也不肉疼。

其中一部最喜歡的電影是Seven Psychopaths(癲狗喪七/瘋狗綁票令),顧名思義,這是一部關於七個瘋子的電影。

電影的第一幕殺人一個措手不及,也殺我一個措手不及。兩個男人在無厘頭對話中,被一個雙槍手同時射殺,這個槍手就是第一個瘋子。第二幕讓我同樣深刻,一老父苦苦跟隨殺死女兒的兇手二十幾年,那殺手被他趕上絕路,刎頸自殺,躲他躲到地獄去,沒想到老父就在前方盯著那兇手,然後同樣刎頸自殺,追他追到地獄裡去。

隨後電影逐一介紹其他瘋子,當中包括高呼越戰還沒結束的身穿神父裝束的越南人、一直跟女友用各種奇怪點子殺人的中老年男人,還有綁架狗為業的人⋯最後一個瘋子其實就是電影中飾演編劇的Marty(由Colin Farrell飾演),他要寫的正正就是這幾個瘋子的故事。

往後的劇情我就不透露了,只能說比開首還要瘋狂,雖然不合常理,但劇情的發展及鏡頭的運用充滿心思,對白也有深意,在笑聲中諷刺政治、宗教、荷李活。整體來說我認為是一部很細膩的cult片,而且隱約還看到塔倫天奴的影子(可能是因為Christopher Walken?)。

網上對這部電影的評論好壞參半,但我認為這電影無論如何也值得看一下,想笑一下的人、想看一下血腥鏡頭的人、想看各種離奇殺人方式的人,應該都能從這部電影裡找到滿足,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部電影的幽默,一種點到即止的幽默。

“You didn't think I was what? Serious? You think I'm not serious just because I carry a rabbit?”

送上Pulp的Common People,一首關於瘋子的歌。


First Love the Litter on the Breeze (1997) by Eric Kot

第九章:舞!舞!舞!

那是高考前的冬天,以十二月來說,並不算很冷,但入夜穿著禮裙還是覺得有點涼。不太喜歡打扮的我,穿著深藍色的裙子和黑色幼高跟鞋,在一群整裝待發的女生中,明顯覺得不太自在。

隨著舞會的開始,各人自動走到屬於自己的位置,女生都站到禮堂的四邊,等待男生邀請她們跳舞,純熟得像彩排過一樣。基於從眾,我也站到禮堂近大門的那一個角落,方便隨時逃離現場,也方便我以廣角好好觀察這個不屬於我的地方。

讓我最懊惱的,是為何這些女生甘願站在一旁被男生「挑選」,而這些男生又有何資格「挑選」人。更諷刺的是,這些參加舞會的人,幾乎全部都不會跳社交舞,我甚至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在聽音樂。

對了,我之所以會在場,是因為他的邀請,但從我到場至陪站至在心裡猛發牢騷之時,還是沒有看見他。然後我一怒之下離開了學校,卻又被他的朋友抓了回來。他朋友說,他現在去了接別的女生,很快回來,我在心裡嘀咕,這又是什麼意思?

在我對這個場合幾乎麻痺的那一瞬間,他出現了,說要帶我去一個地方,兩個穿著禮服的人爬學校天台的樓梯,好不容易到了學校最高處。他得意地介紹者自己的母校,說這邊有一部很大的天文望遠鏡,那邊是他平常踢球的地方,還有遠處是他遲到時爬進學校的秘道。看著他興奮的表情,我的神經過敏好像終於得到紓緩。

然後他帶我去了一個房間,裡面點滿了蠟燭,他緊張又得意地等待著我的反應,而我心裡只覺得,原來他的消失是為了張羅這些佈置呀,真是個傻瓜。

沒過多久,保安叔叔來了,他說警報器響了,所以來看一下這邊是不是著火了。我們連忙吹熄所有的蠟燭,在學校的天台跑呀跑,趕緊逃離現場。

對於這些小插曲,他顯得耿耿於懷,我倒是覺得蠻好笑,沒什麼值得不高興,而且如果一切都唯美浪漫的話,那就很不怪咖了,不是嗎?

隔天起床,雙腿酸到不行,大概是高跟鞋穿太久所招致的吧?回想前一晚的奇遇,真像是一場夢遊,當中有太多奇怪或不合理的細節,疑幻似真。過了幾年回望,更覺不可思議,而當晚學校天台的風景,還是如此難忘。

介紹一部關於初戀的cult片,由王家衛監製葛民輝導演的初纏戀後的二人世界。如果你帶著看王導電影的心情來看這部電影,你或許會失望,因為它看似粗糙、低俗,但我卻認為這部電影最厲害的,就是它能盡顯葛民輝逗趣的風格,卻又不失王家衛電影的文學性。

顧名思義,這是一個關於初戀的故事,一個精神病男生與夢遊症女生之間的愛情故事。故事由葛民輝編寫,也由葛民輝在戲中親口細述,當中當然不乏自嘲與幽默,故事講完後看到他在鏡頭前一邊笑,一邊哭,初戀模糊、複雜且深刻的印象,就在那瞬間不言而喻。

村上春樹的《舞!舞!舞!》中有一句人物描述特別有意思,「既像是個地地道道的正經人,又像是個不著邊際的荒誕派。」把這句話送給這部電影和這個怪咖。

最後分享一首關於舞、愛與青春的歌,Mellow Fellow的Dancing

“In my thoughts and dreams,
I do a little swayin’ away, swayin’ away with you.”

Groundhog Day (1993) by Harold Ramis​​​​​​​

第十章:日復日

大一大二的時候,星期一到六都要幫孩子們補習,平日晚上八時下班,週末則朝九晚六,下班後大部分日子都會跟他食晚飯,他總在他家等我。

他負責加熱他媽媽預先準備的一人晚餐(因為他媽不知道我會來),然後我會再買一點吃的,晚餐期間我們不看電影,主要是因為我已經沒有精力看,所以一般來說都是看電視或是一些搞笑的短片。

就這樣聊一下天,或聽一下歌,或去樓下跑一下步,一天又過去了。離開他家前,我會把自己的頭髮撿起,避免他媽媽發現。然後他會送我到樓下的小巴站。

週日是唯一一天完全不用上學或工作的日子,我們會看電影,或爬山,或去一趟「小旅遊」,就是去逛一下還沒去過的島嶼或地方。有一陣子,週日晚上跟他道別時,我會哭,因為我不想面對後續的六天,我不想面對帶孩子的情緒負荷,我也不想再過枯燥單一的生活。

Phil: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stuck in one place and every day was exactly the same, and nothing that you did mattered?
Ralph: That about sums it up for me.

這是Groundhog Day(偷天情緣)的對白,電影劇情很簡單,講述男主角一如以往去賓州小鎮採訪土撥鼠日(2月2日,象徵冬季的完結),第二天一覺醒來發現又回到2月2日,這讓他非常困擾,甚至嘗試自殺,可惜(可幸?)徒勞無功,睡醒發現還是同一天。

為了他心愛的女生,他決定適應及改變這日復日的生活,比如幫助身邊的人,比如學習新技藝,最後成功得到整個小鎮的歡心,當中包括女主角。就在兩人在一起後,男主角第二天起床,發現已經是「第二天」,冬日正式結束。

日復日的生活使人厭倦,但總有一些人,賦予你生活的意義。

送給大家黃玠瑋(不是黃玠)的面對明天的勇氣,一首溫柔而堅定的歌。

「你給我 我自己」

7 Days in Heaven (2010) by Essay Liu

第十一章:愛與愛的反面

我跟怪咖相似的地方的確很多,而最不一樣的大概就是我們的爸爸。

同樣是單親家庭,我是因為爸爸早逝,而他是因為爸爸拋妻棄子。說起爸爸,我總是充滿思念,而他的語氣卻總是帶著咬牙切齒的恨,搭配著滿不在乎的表情。

我想他心裡還是重視爸爸的,恨也是一種強烈的情緒,證明他的心還沒死。有一次,他想知道他爸爸是不是搬回了香港,是不是跟新老婆和孩子一起住在他們的老房子,然後我說,或許我能幫到忙。

我到了他老房子的電梯口,他躲在牆後面偷看,我去按那家的門鈴,有個菲傭來開門,我用英文說我是來補習的,期間一直用眼睛找有可能是新老婆或小孩的身影,菲傭說他們沒有補習老師,我道歉,說起可能搞錯地址了。

我轉身去找他,他急著問:「怎麼樣?是那個女人嗎?有小孩嗎?小孩幾歲?」我簡單形容了一下,他說應該是他們。「還敢回來住我以前的家」他怒嗆。

他的老房子、老社區,我剛跟他在一起的時候也來過一遍,他說要帶我「經歷」一下他的童年,那個晚上,他興奮的告訴我他以前騎單車的地方、打乒乓球的地方、上幼兒園的地方,當然,沒有提起過爸爸。

但他並沒有抗拒我說起我爸,我對爸爸的思念,他也好像沒有不理解,還願意陪我看許多關於父親的電影,比如《父後七日》,我總會哭,他總會遞紙巾給我。

《父後七日》給我的印象很深,台灣喪禮的風俗跟香港有點不一樣,但爸爸去世後女兒的那種失魂落魄,我很能體會,直到後來參加外婆在大陸的喪禮,傳統喪禮的那種鄉土跟原始,我也就更有同感了。

電影最後的口白「請收拾好您的情緒,我們即將降落」經常在我腦中出現,在我想念爸爸的時候,像是一句符咒或經文,讓我回到現實。

最近開始學瑜珈,想起《父後七日》的同名散文中的一段,「瑜伽老師說,在每一次吐氣的時候,都給自己一個機會,去找到你身體裡最寬厚的部分。我以前習慣讓棱角露出,越利越好,自傷傷人,稱為個性。現在才漸漸知道,圓融不是鄉愿, 而是慈悲。也許這一切與瑜伽無關,只是年齡。」

《康熙來了》有一集請來了黃子佼,小S說「我覺得人到了某一個年紀,敵人越少越好」,修補人與人之間的關係,是一種修煉,隨著年齡的增長,我也慢慢意識到寬容的重要,不是偉大的為了誰,有時候只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些。

我希望有一天,他也會寬容,也會好好收拾他的情緒。

今夜點播Oasis的Don’t look back in anger.



Before Sunrise (1995) by Richard Linklater

第十二章:旅遊的意義

我跟他一起去過不少地方,第一次出國去的是台北,那也是他第一次坐飛機。飛機降落桃園機場的時候,他驚嘆一個多小時飛越千里的感覺很奇妙,有點像Gameboy Pokemon遊戲中的那隻鳥帶著小智瞬間轉移。

他喜歡狗,跟我一起後也漸漸開始喜歡貓,我們無論到哪裡都會尋找可愛的貓狗,拍的照片中,貓狗往往跟風景一樣多。我們也喜歡音樂,在路途中偶遇好聽的歌,也是一種獨特的緣分。

有一次在北京南鑼鼓巷上閒逛,被一家掛著《發條橙(橘子)》海報的咖啡店吸引,進去坐了一下,欣賞裡面的電影收藏,然後聽到一首很迷幻悲壯的歌,臨行前鼓起勇氣問小店長哪是什麼歌(那時Siri還不懂得認歌),原來那是Lana Del Rey的Summertime Sadness(那時我們明明聽許多歌,偏偏從未聽過理應很有名的她),一首關於她朋友於某個夏夜自殺的歌。

而我一直以來最懷念的還是幾年前的台中遊,那次我們沒有太多準備,從清境下山後去了埔里找他在北京認識的朋友,他駕著老車放著音樂載我們繞了一圈,車上放著一把甚具磁性的女聲,唱著輕快爽朗而又帶點慵懶的歌。我們都被那歌聲吸引,朋友說,那是Cat Power的專輯,他一直很喜歡她,我們也很喜歡她,最喜歡的就是Manhattan和Cherokee。

於我而言,那個悠閒的冬日下午的柔和陽光,埔里小鎮的印象,友善而好客的朋友,好聽的音樂,以及我們之間自然的交流,比任何美景都要深刻。那時候還沒決定未來路向、伴侶的朋友,最近已經結了婚生了小孩,比我更愛電影的他,已經說好待孩子有力氣,就把照相機、攝影機都給他玩。

隨著時間的推移,我們離那些記憶越來越遠,感覺好像現在正從鳥瞰圖看當日遊歷的處處異地。而隨著活著的日子越來越多,那些旅遊的時間也好像被壓縮得越來越短,在腦海裡。

是長是短其實沒有很重要,只要足夠精彩,漫遊一天也可以讓人回味一輩子,比如Before Sunrise。我覺得男女主角在唱片點的那幕最為浪漫,私心的認為那是我所有看過的電影中,最浪漫的場口。兩個人用心聽著同一首歌,心裡想著的只有對方,歌詞為他們拉紅線,而他們似乎也感受到對方的心意。

那時候我們還小,旅遊也要精打細算,沒有花過什麼錢買紀念品,最美的記憶都收藏在腦海裡,又或在我們用心拍的一張張照片上。一趟又一趟的旅程過後,每個地方、每段記憶轉化成獨有的氣味、聲音和顏色,去年讀村上春樹的《你說,寮國到底有什麼》是,正好遇到這一句。

「不過那風景中有氣味、有聲音、有肌膚的感觸。那裡有有特別的光、吹著特別的風。耳裡還留下誰口中發出的聲音。還記得當時心的震動。那是和只有照片不同的地方。那些風景將以只有那裡才有的東西,在我心中一直立體地留下,不僅現在,直到未來,也將相當鮮明地繼續留著。」

今天不如就一起回味一下,那最浪漫的兩分鐘,那首歌是Kath Bloom的Come here

Celine: “I like to feel his eyes on me when I look away.”

Peacock (2005) by Gu Chang-wei

第十三章:夢破碎的聲音

介紹一部關於時代與迷惘的電影,顧長衛導演的第一部作品,《孔雀》。

故事的背景是七八十年代的大陸,看似平凡的一家五口在家門外吃著很家常的午餐。

哥哥是個有輕度智障的胖子,二女兒性格剛烈,有一個接一個的夢想,追隨一個接一個的人,小兒子是個相對敏感脆弱的瘦小孩。

總的來說,三個小孩都迷惘,但最迷惘的還是二女兒,而張靜初把她的迷惘演繹的恰到好處,有幾幕美得沒話說。那時候的父母大概都重男輕女吧?他們似乎沒有很留意女兒的感受,只是不斷叫女兒找工作,還有不要做丟他們面的事情。

二女兒有一天看到一群傘兵隨隨降落的帥氣模樣,就馬上決定投考,她把一大片破爛降落傘綁在自行車的尾巴,騎車時降落傘就會打開,形態好像孔雀開屏的模樣。為了夢想她不惜以金錢及身體誘惑考官,但最後還是失敗而回,當不了傘兵,只能在藥廠刷瓶子。

夢想是人生活的意志,失敗的夢想卻會一直磨滅人的意志,失意的她遇上失意的「乾爹」,一個已經退下來的朝鮮舞蹈員,兩個在夢想門外的人,用僅餘的力氣回味夢想的滋味,他們一起彈琴跳舞,無比快樂,也無比孤單。

然而小弟弟也迷惘,他經不起同學的傷害,為了保存面子就把傷害施加於自己的父親和哥哥身上,甚至嘗試弒兄。相對而言最不迷惘的是傻大哥,他結了婚,做了生意,生活條件越來越好。

電影的最後一幕設計得很妙,事過境遷,他們各帶著伴侶(用大陸的語言則是愛人)來到動物園,看一隻沒有開屏的孔雀,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,姊姊維持她的執抝,弟弟維持他的悲觀,而哥哥則用一副資本家的口吻說,買兩隻放在家不就看到孔雀開屏了。

七十年代自八十年代間,民革至改革開放間,由革資本家的命,轉變成全力支持紅色資本家,強的人或許還能生存,但活得好的人靠的是「韌」。時代一次又一次的深深改變一整代人,讓無所適從的人勉強「適從」,而有些根本的東西卻還是不由得時代改變的,比如人們心底裡的想法與執著。

我是在大學的電影課上接觸這部電影的,那是2014年的上學期,還記得那天來上課的同學不多,因為他們都去了金鐘,而老師對我們的缺席是表示支持的。那課我剛好有上,覺得電影二姐的迷惘、執著和神經質跟那時候的我有點像,迷惘是因為對畢業後前程的迷惘,迷惘也是因為對這片土地前路的迷惘。

昨天在旺角街頭繞了一圈,以前的「街頭文化」指的是在行人專用區上唱流行樂、跳街舞、拍即影即有照片等等的年輕人,現在同一條街上,賣藝的卻是一群大叔大媽,他們甚或不懂廣東話,唱的也不是屬於我們城市或我們這一代的歌,而這個行人專用區在不久之後也會被清除,屬於我們的、不屬於我們的人、事、物也會隨之消逝。

電影的結尾發生在他們離開孔雀後,那時孔雀還真的有開屏,顧導演說那是為了如觀眾的願,他也說那個時代的平凡人,都是孔雀,身上都長滿故事。我想,即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經歷了如此多苦難,即使深深意識到夢想的遙遠,在大螢幕上看到期待已久的孔雀開屏,應該還是會安慰吧?

分享一下北島的詩《波蘭來客》。

那時我們有夢,
關於文學,
關於愛情,
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。
如今我們深夜飲酒,
杯子碰到一起,
都是夢破碎的聲音。

最近跟一位網友妹妹分享喜歡的歌,她說她喜歡傷心的歌,很喜歡陷入傷心的感覺。我說我以前也是,但長大發現生活已經足夠折磨人,有些虐心的歌也就變得不常聽了,但既然今天寫了一篇如此沈重的文字,還有北島的詩,那麼就聽一首同樣沈重的歌吧?萬能青年旅店的秦皇島,從2014年9月開始陪我度過了無數個傷心乏力的晚上。

於是他默默追逐著
橫渡海峽 年輕的人
看著他們 為了彼岸
驕傲地 滅亡

大概這就是夢破碎的聲音。

Illustration of 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(2005)

第十四章:念念

2014年是迷惘的一年,還有兩年才畢業的我,望著已經畢業而且找到好工作的他,更感迷惘。

我到底要怎樣成為一個能跟他匹配的人呢?在他身邊,我想我是有點自卑的,他好學也博學,歷史地理政治都有研究,雖然他早就認定自己會從商,而不是走學術。即便是看書、看電影、聽音樂、他也研究得很深,能夠跟這樣的男生在一起,當然令我驕傲,但我還是忍不住要比較,尤其在自信心低落的時候。

就跟我以前所說的一樣,他其實沒有丁點兒覺得我不夠好,雖然他也很少講讚美人的話。對於他對我的喜歡,我從頭到尾都是徹底的相信,不論他在哪裡、我們分開多久、我們的家人朋友怎麼說。

我只是單純的想要分開,想探索一下沒有他的日子是怎樣的,人在迷惘的時候最有勇氣,但那可能只是匹夫之勇。他覺得難以接受,於是決定把分手的時間點拖延到在50個月紀念日的那天,我們先去一個小旅遊,然後分開。擇日子結婚的人很多,擇日子分手還真是第一次。

那天的前一晚,我寫了一封信給他,寫自己的迷惘,還有對他的感謝,我忘了寫了多少頁,只記得我一邊寫一邊哭。我們之間從不吵架,在一起的日子都是快樂的,把這些年來的記憶整理,最艱難的就是不知道要把哪些記憶收進行李箱。

就像《無痛失戀(王牌冤家)》的情節一樣,在記憶裡躲來躲去,電影的其中一句對白,也就是這個專頁的頭像,是讓我最最心疼的。”Please let me keep this memory, just this one.”

同樣心疼的是,他那天跟我說他漏夜把臉書上的照片備份,因為害怕我會把它們刪掉。印象中我們哭了一整晚,我每分每秒都在後悔,但同時感受到一股對抗力要我離開他。

我們是在地鐵月台說再見的,那時我還在哭,但他卻表現得很冷靜,不笑不哭,我知道他的心應該死了,也知道剛認識他時他說的「我開心的時候不笑」是假的。

後來有一天我在家門口發現他送的禮物,後來我看《念念》電影時發現他坐我旁邊,後來有一段時間我天天跟他傳短訊,也約他吃飯,在幾乎可以見面的那一瞬間,我們又走散了。

我是從他離開後才真正開始看電影和聽音樂的,有些他以前推介的電影我一直懶得看,直到意識到再不能一起看電影時,才一部一部把它們乖乖的看完,這樣的話我們至少在腦海裡還是有共同的回憶吧?我也帶著他喜歡的歌,一直找尋同類型的歌,在臉書上看他分享的歌跟我所聽的是同一首的時候,還是會覺得快樂。

張艾嘉透過《念念》問「有沒有一個人,你以為忘了,卻影響你一輩子?」答案其實就坐在我左邊,但我必須忍住不哭,因為我知道就算我哭,他也不會再遞紙巾給我了。

這個專頁往後的故事或許他不會再出現了,但我的人生、我的成長、我的文字、我的喜好裡,永遠有他的影子。

分享一首關於車站與離別的歌,Lapsley的Station

‘I could walk you back to the station
Talk about our own frustrations.”
Back to Top